close

 這一本書,是我在兩年多前靈機一動,於是我決定要寫。

我想寫的最主要動機有四:

(1)
我從小喜歡文學,我當然也喜歡寫作。

我希望我是暢銷書作家,但是不可能一覺醒來就妙語如珠,我必須去「練習」。

這本拙著,是我以後更多暢銷書的起點。 我將從這裡,出發。

(2)
我想在大學時代留下一個永遠的紀念品,

它可以紀錄著某種程度上的回憶、努力、以及欣慰。

它跟照片一樣,記錄了這段時間。但
它比照片更有意義,因
為它被賦予了更多的分享。


(3)
我想擴大我的視野,我想主動去認識這個世代最優秀的同輩。

即便我一定會錯過大多數的頂尖人才,但我至少能認識一部份。

因為親自認識了這樣的人才,這有助於我提升對自己的期許,這樣的效果並不止是唸勵志書所能比擬的。

我還致力於成為本書裡最值得採訪的人物─我知道我正在創造這樣的故事。

(4)
我想要「練習」發揮正向影響力。

平常不做善事的人,不會那一天就突然大發慈悲。

我的願景是為世界發揮正向影響力,所以我最好從小做起、再越做越大。

因此、即使我費了兩年的苦心,最後我仍然選擇將版稅捐給公益團體。這是我兩年多來的義工表現。

  

當我下定決心要做,『它』就一定要出現!】

過程遭遇過困難嗎?  當然!那還用說。

不曉得該採訪那些年輕人.... 需要經過不斷地挑選、確認...

找到的不見得願意受訪....這時候需要一直嘗試去說服...


受訪完不見得願意讓我們撰稿...這往往讓我不知所措...


撰稿結束了卻不願意公開....這意味著我們所有的前置作業宣告泡湯

在我們要撰稿的時候,發現作者的話有點過於口語或雜亂無章,
這個時候該怎麼去整理、刪減、潤飾,這需要花費極大的功夫。

撰稿結束,接著還要給出版社彷彿無止境地「指教」與「糾正」,
然後還需要思考一下什麼叫做「你們寫得很好,但是.......」

原本總編輯答應要幫我們介紹額外的受訪人物,卻被總經理否決而推翻。

原本排好的出版檔期,卻可以因為總經理的朋友要出書、而硬是將拙著的檔期再延後。

 

幾次來來回回的校稿、甚至還出現過要求修改超過三分之一篇幅的要求。

為此,這本書的完成度曾經從九成一下子滑落到六成。

在趕著要出版的前幾天,竟然完全沒有讓作者最後校稿;

那時候編輯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,但作者對於實際樣稿卻一無所知。

直到拿到出版的成品之後,

赫然發現我的寫作、在未被通知、未給予檢查的情況下,被修改了超過百分之二十的內容。

即使知道是為了商業考量,

但我還是對我寫的那些較有深度的詞句被刪除,感到有點不悅。

經過了這一些,我還是不認為這些是挫折。

對我而言,挫折是自然到我幾乎沒什麼感覺的事情。

與其說是挫折,我更視為是一種.....自然。

 

為了商業考量,這實在已經跳脫出完全創作的自由;

這個道理、我是到了現在才真正了解。

我突然懂了....寫作跟寫書並不是同一件事情

就好像學校裡跟同學的相處,就是比不上職場同事的相處複雜。

這沒有對錯,每個人都必須習慣去接受。

當我習慣了之後,或許我會覺得.....很自然。

這不會影響這本書對我的意義......

對我個人而言,

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就是─

當我決定要做,『它』就一定要出現!】

再一次、我成功!

(在此,感謝我的好朋友─書恩,願意熱情地一起參與這個創意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初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