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 

Life isn't about finging yourself.

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.


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發現自我,在於「創造」自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─ 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 ─ 愛爾蘭作家 / 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

 


 

我們身邊不乏好多的人,有時候甚至是我們自己。

 

從頭到尾,就不了解我們到底是「誰」。

 

我們從未被教育過該如何認識自己,跟自己深層對話。

 

我們忙著看別人的部落格、看別人寫的新聞、聽別人的八卦、笑別人的錯誤、學別人的成功秘訣,

 

就是沒空跟自己獨處,寫自己的故事,聽自己的心跳。

 

 

我們自以為對人很夠意思,對自己漠不關心,叫作「無私」。

 

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懶惰,認為沒有必要;

 

其實只是因為我們陌生,不知道該如何進行;

 

其實只是因為我們以為這不重要,直到我們後悔莫及的那一天。

 

我們從小到大,都在「被教育」著,

 

「你要做這個才對,做那個是錯的!」、「你要進入好大學,未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。」、「你要怎麼通過面試,得到工作機會?」

 

「你要挑什麼樣的對象,才能過得快樂?」、「你知道買便宜房子的 3 大絕招嗎?」

 

......我們好認真在學習著,直到現在,我們那一個不是專職的「學生」?

長大了,回頭看見過去,做得好的優秀人才,費盡千辛萬苦,好不容易滿足了很多「關心」我們的人,

做不好的一般大眾,認份地一路苦戰、也一路認輸,好不容易熬到走到了「獨立生活」的階段,

但是不論是誰,鮮少人教過我們,我們是否滿足了「自己」?


我們從外界學習了好多、好多,像是 How are you 、每股稅後盈餘 ( EPS )、怎麼用 Powerpoint 去講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數據。

 

我們從自己學習了好少、好少,像是問幾句「我的價值觀是什麼?」、「我想留給世界什麼記憶?」、
「我最重要的 3 個夢想是什麼?」、「我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



我們都像是啞巴,啞口無言還不打緊,誇張的是,想到這裡,頓時覺得一個頭兩個大,還是「等到以後再想吧」、「以後再做也不遲」.....
 
 



我們逃避一個鐵的事實:

 

「現在」就是我們以前說的「以後」啊

 

 

我們因為不給自己機會,去認識自己,

 

所以喜歡用「這不是我想要的」當作藉口。

 

於是,轉系或搬家,都還只是小事;我們不停經歷過交往、分手、結婚、離婚
 
 
 

,我們不斷換工作、換行業、換目標、換計劃.....就是沒換自己的腦袋。



當別人問自己「為什麼?」

 

我們還很理直氣壯地說:「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!」( 多少年輕人拿這個當「辭職」的理由?)

 
我們對付出的代價絕口不提,當作是「發現自己」的過程;


但若是問起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講出來都是籠統含糊的答案:幸福、有錢、孩子乖巧、無憂無慮....。


事實是,不夠認識自己的人,就會不斷地「發現自己不想要」的東西,但是不見得能夠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
 

我們付出的昂貴代價,就是由時間組成的「生命」。

日月逝於上,體貌衰於下,忽然與萬物遷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」

魏文帝‧曹丕在《典論論文》裡,就明白地痛陳,有志之士最怕虛擲光陰,一事無成。這是會終生後悔的遺憾。

 


 

生命的意義在於「創造自我」。


不論我們有多愛的人,或是有多愛我們的人,唯一確定能夠陪我們從開始走到最後的人─

 

就是我們最容易忘記的「自己」。


匆匆的一生裡,我們最想發現的並不是「這不是我想要的」;


 
我們最該發現的其實是「這就是我想要的」。

 


於是,我們開始了旅程。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初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